年轻人吐槽老年人过度节俭:家里快成垃圾场
过度节俭是心理疾病得治!
跟老人一起生活,存在代沟总是难免的。在这些“沟沟坎坎”之中,非常典型、大多数家庭都会遇到的一条“沟”就是老年人的过度节俭。我们都会背诵这么一句话——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可节俭过了头,非但不受欢迎,还令人反感。对于老一辈人来说,节俭的观念已经深入骨髓,即使是在丰衣足食的今天,还是有很多老人舍不得吃舍不得喝,为了省钱人为地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,甚至常常做出一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情,让子女们心疼又大伤脑筋。
怕费电
喝的水都不敢烧开
小林是外地来的北漂,别人都说飘泊在外的孩子格外想家,可小林却并不怎么愿意回家。除非是过年,否则他绝对不会回去。说起理由,居然是“我爸妈小气到了你们无法想象的地步,回家都没法正常生活。”
小林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:冬天的时候,因为害怕洗衣服用水量大,父母在家里的暖气管上偷偷接了一个水龙头,这样就可以把暖气里的热水引出来洗衣服了。对于这个办法,父母还挺引以为豪,觉得自己很聪明。“可暖气里流出来的水干净吗南宁治疗癫痫病医院?我们那暖气里用的是工业废水,表面看着清澈,谁知道里面有没有有毒有害物质啊?可我爸妈就是不听我的,觉得看着干净就肯定没问题。”
小林说,每天洗脸也要用热水,为了省这点烧热水的电钱,父母每天晚上将两个大号的可乐瓶子装满水,放在暖气上焐热,第二天早上拿来洗漱用,一家人都用一盆水洗。“家里的暖气本来就不怎么热,水隔着塑料瓶子焐一晚上也顶多是温和一点点,不像冰凉的水那么扎手而已。有一回我实在觉得凉,就放在燃气灶上烧了几分钟,结果被妈妈说是浪费。”
家里的饮水机,也不能随便开,因为烧开水要用电。每次都是烧一会儿,觉得水热了就关掉。爸妈的理论是“纯净水不用烧开了,生的就能喝”。去年过年时,几个舅舅来做客,水烧了一会儿爸爸就过去把开关关了,小林觉得水凉了,就过去打开,爸爸又过去关掉。以至于后来舅舅们接出来的都是凉水。舅舅们没说什么,可小林却觉得面子上挂不住了,因为他带了女朋友回家过年。这一幕都被女朋友看在了眼里,小林觉得自己都快抬不起头来了。
为省水
每天倒腾十几个盆
梁女士的妈妈也是从那个困难时代走过来的,多年来形成的勤俭节约的习惯一直保持着。吃穿用行上节俭一点也就罢了,家里人也都理解,从来不干涉老人。可独独有一个习惯,让全家人很难接受。那就是舍不得用自来水冲马桶。“用自来水多贵啊,冲马桶又不需要多干净的水,你们就是爱浪费!”老人总是喋喋不休,并且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的“节俭经”。家里洗菜的水她从来都舍不得倒掉,都在一个一个的小盆里攒着,等着下次冲马桶时用。还有家里人喝剩下的茶水、洗衣服用的水等等,凡是能存着的,她都要留起来。就这样,家里大大小小的盆子越来越多。每次上完厕所,老人都要到厨房去,把一个个小盆里的水倒到大盆里,再颤颤巍巍地端到卫生间里去冲马桶。
从厨房到卫生间还有段距离,老人挪着小碎步,盆里的水晃晃悠悠,稍不留意就会洒出来。每次冲完厕所,还得返回来清理地上的水渍。晚上的时候,老人起夜次数多,每次都去端水,还要在卫生间里捣鼓那些大盆小盆,咣啷咣啷的盆子碰撞声,哗啦哗啦的倒水声,让沉睡的家人不堪其扰。
最让人揪心的是安全隐患。有好几次,老人被洒在地癫痫患者饮食注意事项上的水滑了趔趄。每次梁女士看到妈妈去倒水,心里都捏着一把汗。因为老人的腿有毛病,做过膝关节置换手术,现在两个膝盖都是人工的,她走路时必须小心,万一跌倒摔伤,后果十分严重。“说我妈抠门吧?其实她老人家真不会算账,节省冲马桶的水能省下多少钱?万一她踩到水渍滑倒,那换个人工膝盖就好几万,这还不算手术费、住院费……关键是万一出事,她自己得受多大罪啊?这不是钱能衡量的。”梁女士跟记者说,她不止一次地劝说过母亲,把这些道理摆给她听,老人口头上答应得好好的,可还是改不了老习惯。梁女士无奈地说:“冬天还好一点,等到夏天,存了好几天的脏水还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,还容易滋生蚊蝇,传播病毒。可我家老太太就是改不了,拿她云南军海脑科医院几甲一点办法都没有。”
卖酒瓶
砸伤手指掉指甲
尹女士的婆婆是个脾气很好的老太太,在这个婆媳关系极难相处的时代,她们婆媳二人能把关系处得像母女一样,着实难得。婆婆挂念着孙子,虽然家里雇了保姆,她还特意从老家赶来帮忙看孩子。一家人其乐融融,原本很舒心,可婆婆来了一个多月,尹女士渐渐觉得癫痫病人的饮食有点不适应了。原因就是婆婆节俭得让人不能接受了。
“这样的事情太多啦,我都不知道该从哪件开始说起。”尹女士告诉记者,婆婆洗碗时从来舍不得用洗洁精,很多碗碟还沾着油渍就直接放进了碗柜;土豆、红薯都发芽了,她也舍不得扔掉,削掉皮之后继续吃;嫌小区旁边的菜市场菜贵,她总是舍近求远,坐着公交车去三四公里以外的城乡接合部赶集,来回的车票钱可能都比她省下来的菜钱多……
跟梁女士的妈妈一样,尹女士的婆婆也常干些得不偿失的事情。去年,婆婆不知从哪儿捡了几个啤酒瓶子,非要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。“几个啤酒瓶子,能值两块钱吗?”尹女士心里抱怨着,但也拿婆婆没法,只好陪她去。到了收购站,发现那里没人,尹女士就跟婆婆说先把瓶子放在那里,回头看到收废品的人,跟他说一声,瓶子是我们放在那里的,让他给算下钱就好了。可婆婆不依:“你说瓶子是你放的,可人家不承认怎么办?”
拎着这一兜子啤酒瓶回去也挺沉的,正巧看到附近有个井盖,婆婆灵机一动,说先把瓶子放井里,改天再取出来卖给收购站。两个人费了很大劲才搬开井盖,放好瓶子。可就在他们放回井盖的时候,一个不小心,井盖狠狠地砸下来,砸伤了婆婆的大拇指。婆婆的大拇指立即紫的发黑了,疼得直掉眼泪。后来,伤口还化了脓,医生给用了药,让受伤的指甲脱掉,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才长出新的指甲。这期间,婆婆什么活都干不了了,而治疗的费用也花了近千元。“钱的事还不算什么,关键是疼啊,当时婆婆疼得都想吐了,就为了几个破酒瓶子,值得吗?”尹女士说,受伤以后,婆婆也很后悔,说以后再也不拾瓶子了,可没过多久,她就好了伤疤忘了疼,照样往家捡瓶子。不光捡瓶子,有一回还捡回了一双破皮鞋,“我看着还挺好的,一点也不坏,要不给你穿吧?”面对婆婆一脸的好意,尹女士真是哭笑不得。
老人要走出
贫困的记忆阴影
其实,不光是梁女士、尹女士和小林的父母,很多老年人都有“节俭”的习惯,而且在这方面真是“一山更有一山高”。记者随机采访听到各种吐槽,“我们家都快成垃圾场了,公公就连一个破塑料袋都舍不得扔。来客人时用完的纸杯,他也都攒起来,问他以后还要用吗?他说不用,但就是要留着。”“我下楼去买包一块钱的皮筋儿,婆婆都要说我浪费,说什么绑个头发一根就够了,去理发店跟别人要一根就好了,居然还去买。”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,“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”,可老人的这些节俭过头的习惯让很多年轻人大伤脑筋。
对于老年人这个“节俭”法儿,西城区平安医院心理科主任郑晓星并不陌生,在她所接诊的人群当中,这是常见的现象。郑晓星说,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,但如果节俭已经达到了上文所说的程度,就已经不是普通的节约,而是极端案例了,需要进行心理调整。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“囤积心理”,就是形容很多老年人的心态。这部分老人经历过社会动荡、大饥荒、物质极度匮乏等特殊的历史阶段,因此形成了心理匮乏,他们总是竭尽所能地想把东西揽在手里,尽可能地节省每一分钱,觉得这样才安全。比如有些老人喜欢捡垃圾,甚至用一堆废品堆满房间,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才有安全感。这种心理是那个贫困的时代给他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心理烙印。而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新时期,物质生活已经很富足,没感受过缺吃少穿的难处,少有危机感,所以不能理解老人,甚至有人会跟老人发生冲突。
那么,老年人和年轻人应该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理呢?郑晓星说,老年人节俭了几十年,现在想让他们一朝一夕就改过来是很困难的。所以,年轻人还是要尽量理解老人,给予他们关怀,让他们觉得生活是有保障的,慢慢放下那些不安全的心理包袱。另外,还要给老人安排一些业余活动,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外界的信息,看到时代和社会的发展,感受物质生活上的进步。而老年人自己也要多开阔眼界,尽量多接触社会,不要总停留在对过去的回忆当中。
本报记者 代丽丽 J205
制图吴薇